蜥蜴皮下寄生虫怎么治?
皮下寄生虫病主要是由莫尼茨绦虫的幼虫寄生到动物皮下组织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病变大多发生于躯干,偶尔也可见于四肢,临床特征为在皮下形成特征性的包囊。本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是牛、羊和鹿,人也可罹患此病。
皮下寄生虫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动物食入感染性片梭线虫卵而感染,在牧区有时可与绦虫病同时发生。发病机理一般是当含有片梭线虫幼虫的绦 虫节片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幼虫在节片崩裂后钻到堆粪的幼龄椎实螺体内继续发育。在螺体内经过两个增殖阶段,每一个这样的阶段均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当螺 体死亡腐烂时,幼虫即逸出并包在后胶原皮层内沉于地面,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20℃-25℃)条件下,经过6周-7周即变为感染性虫体(微丝蚴)。含有微 丝蚴的泥土粘污在牧草上,被牛、羊等草食动物食后进入胃内。胃液将微丝蚴所粘附的胶原皮层消化掉,幼虫即穿过胃壁或肠壁进入腹腔内,有的经腹膜后淋巴管 到皮下组织,在此处每个幼虫即逐渐生长发育,并形成一具纤维性的包囊,有的幼虫沿脊神经或后腔静脉移行至颈椎附近或颅内。幼虫在皮下组织内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可在体表见明显肿胀。感染的幼虫通常不死亡,若病畜的免疫力强,侵入虫体可遭到吞噬,皮下包囊消失。
皮下寄生虫病在临床上以形成皮下包囊为主要特征。病畜的皮下包囊一般多发于胸腰部,少发于颈、腹部和侧腹。除个别为单房性外,大都呈多房性囊肿。有的肿胀大得如拳头,甚至可融合成大的肿胀,周围有轻度水肿,内有透明浅黄至黄棕色的液体。用手触摸时,可感到有一个软的但非常致密的包块。包块通常被一纤维包囊所封闭,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与表皮不相粘连,更不发生溃烂,一般无任何疼痛或痒的感觉。幼虫在皮下发育4个月-6个月即达成熟,1年-1.5年才从皮下移行至胃部。在此期间,由于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皮下的包囊可发生液化而消失。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一般对病畜进行局部外科治疗即可。
预防皮下寄生虫病主要应加强绦虫病的防治,对病畜应定期驱绦,收集虫体予以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