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是什么东西是怎么了?

夏芳夏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先秦文献中,对“犬”的称呼有很多——“犬”、“狗”、“吠狗”、“吠狼”等。但是先秦文献里对“獒”的记载却不多,只有《诗经·小雅·沔水》中有“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鲂鱼赪尾,王室如燬(坏)。四方攸同,王后所冀。元戎十乘,朱毂赤旂。爰礼君子,邦国基乂。”其中所谓的“元戎十乘,朱毂赤旂”的“赤旂”,有学者认为应该写作“赤纛”,是红色的战旗或军旗——这应该是“旄”的一种。那么,有没有可能“旌”就是“旄”的一种呢?

2.从汉代开始,“旒”和“旌”常常连用在同一首诗中,并且用“旌”字来指代“旒”。例如,汉代作品《诗经·小雅·车舝》里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高骧,迅驰疾上。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偕作偕息,载咏载熙。忧心悄悄,所怀甚远。终朝采蘩,不盈一襜。振鹭飞翔,恺悌君妾。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杞,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山木自寇,川水下流。我行四之,靡睹所期。晨风凄凄,执旆褰裳。”其中“言采其薇”的“薇”字用“茀”字指代;“山木自寇”的“山木”指“乔木”——这两句中的“茀”“乔木”应该就是“树”的意思;而“王事靡盬”的“盬”字就是用“旌”来表示的。可见,“旌”在这里都是指代“旒”的。

3.《礼记·曲礼上》说“凡祭,必有司仪,称为‘公’。”孔颖达疏:“称‘公’者,谓公侯伯子男及卿大夫皆有庙,故云‘公’也。”那么,这个“公”其实就是“俎”的古字形。既然都有“俎”,为什么还要用一个“公”字来形容这些设了庙的祭祀对象呢?我怀疑这就是“公”的字源。

4.关于“公”的字形演变,东汉许慎在《說文解字》里做了很好的演示,不过他把“公”的字形弄错了位置,认为“公”是从“弓”得形的,其实应当是把“弓”当成了“九”的字形。 5.“公”本义就是主祭祀的人。引申为第一、尊。再引申为对于他人的称谓——这是古代男子美称之一。同时,“公”字还用来指代男子——这似乎又回到了用姓氏指代男子的传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