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的分类有哪些?
这个问题很有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根据野生鱼的进化规律来说,同一个物种由于个体分布地域的不同,是会逐步演化出不同特征的亚种或品种来的(这一点和水生植物比较相似),也就是说同一物种的鱼会因为地理隔离而形成多个亚群落,这些亚群落的个体会有一定的基因差异,从而导致形态上的区别。但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基因上的差异是很微妙的,且需要长时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我们通常不易观察到它们的变化。
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话,就会发现在“同”与“异”之间其实存在着量的飞跃,即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我们将范围划得大一点,将基因差异度量单位换算成体表可观察到的性状差异,那么所有的生物基本上都可以归为两大类,也就是“渐变型”和“突变型”。前者是指那些体表微小变异、基因频率非常缓慢的物种;后者则是那些体表显著变异、基因频率具有跳跃性的物种。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任何物种都是从单细胞进化而来的,因此在遗传上必然是渐变的,所有的物种都会包含在由单细胞进化过来的那条连续的光滑曲线中。然而,自然界确实存在很多突变类型的物种,这类物种往往拥有很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它们可能同时存在很多个基因突变的等位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随机漂变导致的。对于人类来说,虽然我们是属于渐进型的物种,但在近亲繁殖的情况下,我们同样会带有一定比例的突变基因。
回到主题来,所谓的锦鲤分类实际上就是按照突变型还是渐变型来划分的。对于淡水鱼类来说,大多数属于渐变型物种,它们的体型、体色等基本是由遗传决定的。当然,在环境中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例如水温、水质、底砂等等,这些外部因素也可能会诱导鱼体颜色出现突变,但这种突变往往是随机的,无法持续遗传下去。
相比之下,突变类型就明显容易区分得多。这类物种由于遗传变异的原因,往往会呈现出较大的表型差异,并且能将此特性遗传给下一代。我们从外观上来看,同一时代的突变型物种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而这种遗传上的跳跃性也会导致该物种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目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杂交办法就可以看作是人工诱导突变的一种手段。通过异源配株,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一批具有明显差异的新品系,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水产养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