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悬趾古代叫什么名字?
“悬趾”是个俗称,官方名称是“副趾(爪)骨” ,属于足畸形的一种表现,即除了五个脚趾外,另一个趾骨(通常为第四趾骨)发育异常,没有和脚趾连在一起,独立出来,形成“悬趾”或“赘生趾”。 由于大多数动物都有4个脚趾。而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也大多只有4个脚趾,所以悬趾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显得比较突兀,甚至影响行走和奔跑。从外观上就能很明显的区分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不同。 但人科有很多近亲,比如大猩猩、黑猩猩等等,它们的悬趾并不明显,因为它们有很长的手指(手指长度相当于人类手的长度),而在人类学中,人类的“正常”形态是一个“短手指”(即手指比人类身高还短);再一个原因是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人类主要用双脚着地行走,而猿类更多的时候用双臂和双手支撑体重,因此对脚部形状要求不高。最后,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它们生活在不同地区,受环境因素影响,需要不同的脚形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比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温暖湿润,适合树木和草类生长,兽类主要是杂食性或者草食性的脊椎动物较多,所以它们的爪子一般都很灵活,可以灵活的使用第二指(大拇指),因而第三指(俗称的“食指”)往往比较粗壮。
而非洲大草原上有很多食肉动物,为了捕猎,它们需要很灵活的使用前肢,因而第二指很发达,第三指则相对较小;另外,在寒冷地带生活的野生动物,需要它们的爪子很好适应粗糙地面,以及冬天气温低,血液粘稠度较高,流经四肢的血液量较少,所以会进化成较尖的爪子,以适应环境的突变。 而我们人类生活在温和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不需要太灵活的爪子(除了某些需要磨尖的工具外),为此,我们的爪子可以很好的适应直立行走的需要,形成了目前这样“手指不长不短”的样子——这是一个进化的优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