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狂疫苗期间能抱狗吗?
这个问题,我在2016年写的《狂犬病》的问答集里回复过类似问题,重新整理后发在这里。 需要说明的是,在动物医学领域,没有“能打”和“不能打”的说法;而在人用疫苗研发与接种领域,则没有“能抱”和“不能抱”的说法——只有对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母亲、婴儿)的注意事项。 但在中国,人们经常会谈到“能打”或“不能打”,这里的“能打”其实是指可以注射,而“不能打”其实是比喻不能接触。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所有动物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并因此发作致死,但并非所有动物都可能传播狂犬病。例如,家兔虽然容易感染狂犬病毒,却不会传染给人。相反,老鼠、蝙蝠等却可以传播病毒。
目前,公认的狂犬病病原学分类方法将病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犬为主,也包括猫、猪、牛、羊等家畜的动物源性病毒;另一类是人兽共患病原菌,也叫人类病原体病毒。其中,能够感染人类的病原体病毒又可分为5组[1]:
第Ⅰ组:起源于啮齿类的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
第Ⅱ组:起源于灵长类的病毒,如猴病毒性腹泻毒素,柯萨奇病毒等;
第Ⅲ组:起源于兔的病毒,主要有狂犬病毒;
第Ⅳ组:寄生虫引起的感染,如弓形虫;
第Ⅴ组:其他微生物感染的病例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类方法主要考虑了病毒起源这一因素,并没有考虑病毒的致病性。也就是说,一个病毒可能属于不同的组别,取决于它最初的自然史中接触过的宿主类型。随着病毒的不断进化,不同来源的病毒其致病性可能几乎一样强,甚至来自同一宿主的病毒也会表现出相似的毒力水平。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认为,除非患有严重的基础病或其他免疫缺陷性疾病,任何人都不应该存在“能打”和“不能打”的观念 [2]。